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千年的民俗,永恒的鄉愁”2015年張家界元宵節
正月十五,張家界人沸騰了,張家界城區人山人海了,不為什么,就為這一年一次的多民族狂歡。
中心市區,數十萬民眾齊聚,就如“西班牙斗牛節”、“柏林文化節”等國際知名的節會,更象是北方的“廟會”人挨著人,一步數寸。
13個演出場地,承載著3000多演員和近百個節目。既有傳統的龍燈、花燈、獅子燈、三棒鼓、陽戲,也有現代的街舞、爵士舞、拉丁舞。在繼承的同時,也不曾忘記發展,與時代接軌。
霸氣的龍燈,起舞在大街,讓人時而感覺或躍在淵、時而“見龍在田”,突然又讓人感覺飛龍在天。龍者,古之帝王也;獅子燈,深深的讓人感受到的是那份陽剛與威武,動作剛勁,神態多變,力量與喜慶并存是獅子舞的真諦。龍獅起舞,讓成百上千的觀眾追捧。花燈,就如村姑一般,少不了那份野性與活潑。一丑一旦。兩把折扇或一支牧笛,一根馬鞭。大筒一把、鼓一面、大、小鑼各一、缽兩對,三、五平方即可起舞,動作幽默夸張,曲調調侃歡快順口、歌詞源于民間,淺顯易懂。適合鄉下農民放下農具,即興起舞。濃郁的鄉土氣息,婉轉悠揚的曲調,既有江南絲竹婉約之韻,又不失土家峒蠻俚俗之音。在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大庸硬氣功。或許,氣功并沒有傳說中的那般神奇,一些人還把氣功列為雜耍。但是硬氣功還真的需要真本事。腹臥剛叉、臥刀破石、釘刀床破石、銀槍刺喉等傳統節目,別說看著嚇人,就是聽著也是夠嚇人的了。沒個大幾年的功夫,也沒哪個能煉到家的。
節日的特色燈展,更是彰顯城市和民族特色重要表現方式。土家人就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沒了燈,則失去了元宵的靈氣。于是乎,大街上到處都是少男少女們擺的地灘,放上五光十色的各種新潮的或者傳統的閃閃發光的小燈。人海中,數萬小燈一閃一閃發亮,則成了唯有正月十五才有的街景。同時,各種面罩下的男男女人更是千奇百怪,讓你分不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
中年男人或者中年女人,大多都會一板正經的去看傳統的陽戲或者花燈,時不時的跟著戲文隨口哼上二句。如果不是太老,還會掏出手機,盡情的拍著照。會用智能手機的,視頻錄像那是一定的。這些戲他們從小看到大,看過成百上千遍。大多的人能夠完整的把戲文背誦下來。但他們就是看不夠,對于戲中的一舉手一投足,或者一個媚眼都會說得頭頭是道。而且還戲癮十足的追著看趕著看?;蛟S這里面包含著他們的童年和種種鄉愁......
少男少女們,更多的則是隨機起哄,哪里人多就往那里擠,這是一群不怕擠擠不怕的人。當然,他們也會看節目,但只看那些時尚的現代舞蹈和和傳統的龍燈、獅子燈。對于那些傳統的陽戲和花燈,則是不屑一顧的。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接授,基本上都是網絡、電影、電視、流行歌曲以及課本上的。對于傳統的,基本上沒有機會和時間去接觸,因為他們要考試,而考試是不用考民俗的。
其實,對于元宵,更多的熱鬧和激情則是體現在晚上8點以后,那時,才是元宵的高潮。人粘人,就是牽著手的情侶也會走散,這時的手機基本上是無法聯系的,不是打不通,而是你根本無法把手機從包里拿出來或者基本就無法聽到手機里在說的什么。
晚上的十五,人潮隨龍而涌、隨獅而動。當然,如果你怕擠或者是年歲大了,只要不在馬路中間,人再多也只是擠而不會有人流涌動,安全是絕對沒有問題的?;顒痈叱币恢睍掷m到去零晨12點后,盡興的人群才開始散去。
人潮散去,一遍狼跡。零晨2點后,清潔工人開始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