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武陵源:立足“綠水青山” 打造宜居宜游“新農村”
立春過后,天氣轉暖。2月9日,筆者走進武陵源區天子山鎮黃河村,欣喜的看到在公路沿線的農家庭院前后,前不久栽上的樹苗已經吐出新芽,為這個風光秀麗的村莊再添一道亮麗風景線。這是武陵源區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改善生態環境,打造宜居宜游新農村的一個縮影。
2014年,該區投入1000萬元把農村環境整治整區推進作為強化污染治理、改善民生福祉、打造宜居宜游“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目前,全區共全區共配備保潔車輛34 輛,建立衛生保潔隊伍35支105人,發放戶用垃圾桶9718個,設置組用垃圾箱92個,修建垃圾池181口,垃圾填埋場1個,設置飲用水源保護33個,修建戶用生活污水處理系統1432套,改廚改廁7800戶。“戶收集、村轉運、鄉(鎮)處理”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得到全市推廣,全區農村集鎮、村莊垃圾收集率達到95%以上,垃圾治理率達到90%以上,污水治理面達到70%,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目前,共有36個市級生態村、5個市生態社區、28個省級生態村、4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1個國家級生態村、2個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村(居)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同時,該區還按照“重點突出村域范圍的山體綠化、庭院綠化和‘三邊綠化’,形成道路河道喬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共綠地休憩林、村莊周圍護村林的村莊綠化” 格局,啟動協合鄉插旗峪村、龍尾巴村及索溪峪鎮雙星村、雙峰村的“秀美村莊”建設試點工作,打造出一批風景優美、環境宜人的特色鄉村,這些完成華麗轉身的鄉村如今備受海內外游人的青睞。
該區把綠色武陵源與生態武陵源建設工作相融合,通過媒體、網絡、標語、廣播等多種途徑在全區范圍內進行綠色環保宣傳,大力弘揚綠色文化,提高群眾環保意識。著力發展楊梅、丹桂園等林下經濟,努力打造綠色產業品牌。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打造“青山綠水”,把武陵源裝扮得更加靚麗多彩。去年該區封山育林2.3萬畝,人工造林2000畝,撫育森林5000畝,補植補造干旱受災林地2000多畝。
森林覆蓋率達85.08%,森林蓄積量增長率≥3.15%,核心景區空氣負離子每立方米高達10萬個。武陵源特有的”綠水青山“品牌,正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游客紛至沓來。